在生活中可以发现,心思细腻或者共情能力较强的人往往更容易被他人的情绪所影响,可能会因为别人的行为或语言而陷入情绪的漩涡,从而导致焦虑、不安等不好的情绪产生。为了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我们可以了解并学习阿德勒的“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这一名词是由个体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产生的情绪问题的归属者的区分,换一种说法就是要将别人的感受与自己的感受区分开来。其实“课题分离”不清晰的人群与有“讨好型人格”的人群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总是以别人的满意度来决定自己是否成功。对于“课题分离”不清楚的人往往会把不属于自己的情绪问题转换成自己的问题,进而会产生情绪内耗现象。
所谓的“课题分离”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常见的例子,例如当你在拒绝别人的时候,看到别人的失落你自己心里会因此很愧疚,而这其中别人的失落情绪就属于别人的课题,你不用为别人的情绪买单;如果你明明已经很迎合别人了,但是别人还是不喜欢你,那这个例子中你的做法才是你自己该考虑的课题,而别人对你的喜欢与否则是别人的课题,我们不需要过多的焦虑;或者说在工作中,你一直很努力工作了,老板却迟迟不提拔你,就可以得出老板对你的决定是老板的课题,只要我们问心无愧,就不需要因为别人的决定而怀疑自身。
其实生活中许多关于人际关系的问题,都来源于对“课题分离”认知的不清晰,我们只要对自己的行为、情绪的选择去负责,做好自己,就不需要过多地去承担别人的感受和决定。
01 明确界限
其实所谓的“课题分离”简单来说就是你的课题归你管,我的课题归我管。当陷入情绪漩涡时,就要好好思考一下这个情绪问题的根源在哪,到底是我该思考的问题还是别人该思考的问题,别人喜不喜欢我、认不认同我都是别人的课题,我们不需要为此承担过多的情绪负担。
02 理性共情
共情能力强的人往往会被别人的情绪牵着鼻子走,我们在面对别人的情绪浪潮时,要保持一个平等冷静的心态,尽量保持中立,虽然在人际关系中倡导换位思考,但我们也要清楚自己的占位,不需要越界去焦虑属于别人的课题。
03 学会拒绝
我们每个人都有拒绝的权力,我们不需要为拒绝别人而带给别人的伤心去负责,伤心的这个情绪是别人自己该负责的课题,只要我们做好自身,就无需愧疚。
04 保持淡然
我们要对别人的言论、评价以及情绪学会自我隔离,好的建议固然听,但不要过多地去纠结,更不要钻进情绪的牛角尖。杨绛先生曾说过:“你所见即是我,好与坏我都不反驳,我不想解释,更懒得解释,你能懂我几分就是几分,你觉得我是怎样的人,你就配怎样的我,至于你怎么看我,无关紧要,也没有必要。”
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作者倡导我们践行“课题分离”。这意味着,我们既要尊重他人的课题,不随意干涉;也要勇敢地划清自己的界限,主动挣脱多余的情绪枷锁,放下不属于自己的负担,心无旁骛地做真实的自己。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是我们在人生路上坚定前行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