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图/各学院)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加强全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从防御机制的视角理解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提高自我认知,增强情绪和行为管理意识,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4月25日,我校组织师生齐聚云端,共同收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组织开展“心理防御机制——日常情绪和行为的心理学原理”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活动。 主讲教师姜金伟带领同学们从热身小活动出发,以系统讲解帮助学生认识三类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常见表现形式,以及对个体的影响,借助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结合传统文化和日常故事引导学生从防御机制的视角深入理解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增强情绪和行为管理意识,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下面,一起来看我校师生的观看心得吧!
教师篇

姓名:王贝贝 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 职务:辅导员
作为高校辅导员,姜金伟老师的心理健康公开课《心理防御机制:日常情绪和行为的心理学原理》让我深受启发。课程以系统化的知识框架、生动的案例解析和互动式的教学设计,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心理防御机制在个体行为中的底层逻辑,也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较原始防御机制”如分裂、否认的讲解让我意识到,学生中常见的非黑即白思维、人际冲突频发等表现,可能与防御机制的不当使用有关。这提示我们在工作中需透过行为表象,关注其心理动因,避免简单归因于态度问题。
“高级防御机制”中的“升华”“利他”等概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正向切入点。例如,鼓励学生将竞争压力转化为技能提升动力(升华),或通过志愿服务疏导孤独感(利他),将心理调适与价值观塑造有机结合。
姜金伟老师的课程不仅是一堂心理学理论课,更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其严谨的学术逻辑、生动的呈现方式与育人目标的深度融合,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树立了典范。未来工作中,我将以更专业的视角关注学生的防御机制使用模式,通过团体辅导、个案咨询等途径,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情绪调节策略,真正实现“助人自助”的育人目标。
学生篇

姓名:甄俊妍 学院:医学院 班级:2024级护理学(专升本)6班 职务职位:班长
课程中,老师生动地讲解了多种心理防御机制。像压抑,把痛苦经历压抑到潜意识,虽暂时避开痛苦,却可能在不经意间影响情绪和行为;还有合理化,为失败找看似合理借口,能缓解一时焦虑。
这让我意识到心理防御机制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既是自我保护的盾牌,在面对挫折时给予缓冲,避免过度心理创伤;但过度依赖某些防御机制,也可能成为成长的阻碍,让我们逃避问题而无法真正解决。
这次学习意义非凡。它让我能更理性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再被本能的防御所左右。以后面对负面情绪,我能借助这些知识,剖析自己的心理防御方式,进而直面问题根源,用更积极健康的方式应对生活挑战,让心灵在自我认知中不断成长。

姓名:谢清慧 学校:商学院 班级:2024级会计学(BK)06班 职务:心理德育兼委员
观看这次的心理健康公开课后,我收获颇丰。公开课让我明白,心理防御机制是我们面对困难时潜意识采取的保护手段,像压抑、否认等。其中的压抑是指将不愉快的事压到无意识中。否认则是拒绝承认痛苦经历以缓解压力。这些机制有积极和消极两面,积极的能帮我们减轻压力、恢复平衡,消极的可能让我们逃避现实,引发心理问题。这提醒我在生活中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当面临挫折时,应积极运用如升华这种具有建设性的机制,把不良情绪转化为前进动力。同时,也要警惕消极防御机制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时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健康。

姓名:程诗越 学院:管理学院 班级:2023级物流管理(BK)01班 职务:班长
课上详细介绍了较原始的防御机制、较成熟的防御机制和高级防御机制在生活中的常见表现。通过这些内容,我了解到每个人在面对压力和情绪时,都会不自觉地使用各种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这些机制有时候会帮助我们缓解压力,但有时候也会让我们逃避问题,无法真正解决困扰。
这次公开课不仅让我对防御机制有了更深入地理解,还让我意识到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今后,我会更加关注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努力使用成熟和高级的防御机制,增强心理韧性,助力健康成长。

姓名:冯天赐 学院:机电学院 班级:2024级电气自动化技术3班 职务:心理委员
参加“心理防御机制——日常情绪和行为的心理学原理”公开课,我收获颇丰。从前面对情绪波动,我常感到迷茫无措,如今才明白,原来日常的逃避、否认等反应,都是心理防御机制在发挥作用。它像一位隐形的守护者,帮助我们应对压力和痛苦。
课程中关于合理化、压抑等防御机制的讲解,让我意识到自己过往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我曾因考试失利而归咎于运气,正是“合理化”在作祟;而把不愉快经历深埋心底,实则是“压抑”的体现。这让我开始反思,不健康的防御方式虽能暂时缓解情绪,却非长久之计。未来,我会尝试用更积极的方式应对问题,比如主动倾诉、直面挑战,让心理防御机制成为自我成长的助力,而非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