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图/各学院)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加强全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培育优良学风,我校组织观看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开展的“‘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
课程紧扣“问题行为”展开师生对话,以《沉溺》《迷茫》《挣脱》三个情景剧重现三个典型的“逃课”场景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生涯之树”练习等环节揭秘“逃课”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机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
此次心理健康公开课立足当下,聚焦大学生普遍面临的拖延、逃课等现实问题;又着眼长远,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理念。不仅推动了校园优良学风的形成,同时培养了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构建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姓名:陶陈希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2024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02班
职务:班长
公开课通过《沉溺》《迷茫》《挣脱》三个情景剧,真实还原了大学生因沉迷娱乐、对专业迷茫、逃避学业压力而逃课的典型场景。当看到剧中同学从逃避到主动与老师沟通、逐步调整状态时,我联想到班级里也有少数同学存在类似情况——此前我只关注到他们逃课的行为,却忽略了背后可能的心理困扰。这让我明白,作为班长,不能仅靠考勤“堵漏洞”,更要主动关注同学心理需求,做他们愿意倾诉的“倾听者”。
课程中师生对话环节提到的“积极觉察、勇敢面对”,为我开展班级工作提供了方向。后续我计划牵头成立“学习互助小组”,针对不同学习问题分类帮扶;同时定期收集同学的困惑,联合心理健康委员开展小型分享会,把公开课的积极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此次学习不仅让我提升了心理健康服务意识,更感受到班长肩上的责任——既要带头遵守学风纪律,更要带动班级形成“向阳成长”的良好氛围,帮助每一位同学在大学时光里找准方向、不负韶华。
姓名:董新雨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职务:专职辅导员
作为高校辅导员,观看“‘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后,我深受触动。公开课通过《沉溺》《迷茫》《挣脱》三个情景剧,生动还原了大学生逃课的典型场景,让我对逃课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部分学生因学业压力沉溺逃避,部分因目标缺失陷入迷茫,这些都不是单纯的“纪律问题”,而是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信号。
课程中师生对话、共同支招的形式,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后续我会更主动关注学生课堂出勤动态,对逃课学生及时开展一对一沟通,精准疏导心理困惑;同时结合班级活动,分享课程中的积极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觉察、主动求助。
此次公开课也让我意识到,需加强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协作,将课程中的理念融入日常管理,还会积极邀请新生家长观看课程回放,搭建家校共育桥梁,助力学生在大学阶段向阳成长,培育优良学风。
姓名:闻丹莉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202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BK)05班
职务:心理委员
参加“‘逃课’这点心事儿”心理健康公开课后,我对逃课行为有了全新认识。
课上老师揭示,逃课并非单纯的违纪,背后常藏着复杂的心理动因:有的是对课程缺乏兴趣,感到学习动力不足;有的是因社交焦虑,害怕在课堂上被关注;还有的是用逃课逃避学业压力,形成恶性循环。这些分析让我意识到,简单指责逃课者“不自律”,不如探寻背后的心理需求。让我触动的是“被动逃课”现象——明明想上课,却因拖延、自我怀疑等情绪陷入行动瘫痪。这让我联想到自己偶尔的挣扎,原来很多人都有类似困境。老师分享的“5分钟启动法”“目标拆解技巧”,为打破这种内耗提供了实用方法。
这堂课教会我:面对逃课冲动,先别急着批判自己,而是试着倾听内心的声音。真正的成长,始于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并用积极的方式回应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今后我会更关注自己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心态,让课堂回归应有的价值。
姓名:胡勤勤
学院:药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班级:2024级药物制剂(BK)01班
职务:学生
在线观看“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后,我对大学生常见的逃课现象有了更深刻地思考。
过去总以为,逃课只是“少上一节课”的小事,或是应对疲惫、赶工的“权宜之计”,却忽略了它背后可能隐藏的心理信号——或许是对课程节奏不适应的逃避,或许是时间管理失衡的体现,甚至可能是对学业目标迷茫的折射。老师在课上的分析让我豁然开朗:看似偶然的逃课,实则可能逐渐瓦解自律意识,错过的不仅是知识点,更是课堂互动中思维碰撞的机会、老师点拨的关键思路。
这次课程让我明白,珍惜每一次课堂机会,不仅是对学业的负责,更是对自我成长的打磨。未来我会以更积极的心态规划学习,用理性态度对待学业中的挑战,让每一节课都成为进步的阶梯。